中国文明网总站
瑞安文明网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文明评论>正文
治“熊”而非治“童”,“儿童友好”要多些耐心
来源:瑞安文明网发布时间:2023-08-17 14:26:00编辑:编辑

  8月13日,在湖南一趟高铁上,面对吵闹了3个小时的熊孩子,一女子假装精神病患者阻止其吵闹。网友戏称,这是用“魔法”打败“魔法”,想想那场面真是令人啼笑皆非。

  “熊孩子吵闹影响他人”已不是新鲜事,但每隔一段时间有此类新闻爆出,必然冲上热搜。仔细观察这则新闻的评论区,会发现大家对儿童群体的态度似乎不尽友好,网友们似乎被这些吵闹不休的“熊孩子”搞坏了心态,出现“见童即厌”心理。但实际上,网友表达的还是对公共场合毫无边界感行为的反对。

  随着当下公民个人意识的觉醒、受教育程度的提高,公共场合的礼仪遵守与人际间的边缘界定变得清晰,人们愈发重视自己在公共场所的权益。在公共场所,尤其是高铁等封闭空间内,幼年孩童自控能力较差,难以保持安静,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阻碍公共服务的实施,但对于此类行为,把板子全部打到孩子身上也不公正。我们需要理性看待,少一些偏激,多一些包容。

  追求公共场合的文明安静需要治“熊”,而不是治“童”。这里的“熊”不仅仅是在公共场所肆意打扰他人的孩子,更是站在他们身边却表现得无动于衷的家长。在此类事件中,家长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件的走向。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,真正想方设法处理不给他人带来麻烦比随意呵斥孩子一句有用,一句真诚的道歉、一句耐心的解释,也会比一句“孩子小,不懂事”更有说服力,也更能获得理解和宽容。

  在公共场合就应该遵守公共场合的规矩。面对幼童吵闹的情况,懂事的家长要做到应对有方,才能让公众有更多包容儿童群体的耐心,儿童友好城市氛围才会更浓厚。

 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,需要全社会的呵护。当下,瑞安正深入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,随着各类儿童友好空间与设施规划建设,公众必然要和儿童共享更多公共服务,矛盾偶有发生,但无论如何,请家长多一些作为,也请大家多一些耐心吧!(季瑞芳)

© 2015-2022 瑞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ICP备第030140号
网络技术支持:温州都市报